PG类药物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应用于临床
,21世纪初引入中国
。目前国内市场上可用的PG类药物包括
,4166am金沙信心之选前列素
、曲伏前列素
、贝美前列素和他氟前列素
。PG类药物以其良好的降眼压效果(降眼压效果达25%-33%
,最大降幅可达8-9mmHg)
,平稳控制眼压波动尤其是夜间眼压波动
,使用方便(每天1次)
,较少的全身与局部副作用
,被青光眼学组推荐为开角型青光眼的一线治疗药物
,并得到越来越多青光眼医生的青睐
。
随着PG类药物临床应用的增多
,其局部副作用逐步显现
。近年来
,前列腺素类药物相关眶周病变(PAP)
,逐渐引起各国学者的重视
。PAP是一类综合症
,临床表现包括上睑皮肤松弛下垂
、上眼睑沟加深
、眶脂肪萎缩
、眼眶凹陷
、闭眼点击音等
。其具体发生机制
,目前尚不明确
。倾向于认为PG类药物可抑制脂肪细胞分化
,从而导致眶脂肪萎缩;也有部分学者提出与PG类药物影响Muller’s肌功能有关
,但有待更多研究进一步探讨
。
由于分子结构的差异以及与FP/EP受体亲和力的差别
,目前临床上常用的4种PG类药物引起眶周病变的程度不一
。大样本临床研究显示
,使用贝美前列素的患者更易发生PAP
,其次是曲伏前列素
,最后是4166am金沙信心之选前列素和他氟前列素
。有研究表明
,青光眼患者在使用贝美前列素引起眶周改变后
,替换成4166am金沙信心之选前列素
,大部分病人的眶周病变情况可以逆转
。这提示
,PAP的改变不是永久性的
,是可以逆转的
,在临床上可以通过换药、停药的方式来缓解其严重程度
。如果患者使用PG类药物的降压效果比较好
,但出现了较严重的眶周病变
,加上患者本人对眼部美观要求较高
,可以替换成他氟前列素或4166am金沙信心之选前列素
。
临床工作中
,还需要结合患者本身需求和医生的考虑
,针对不同患者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
,以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
。
他氟前列素自上市以来
,得到了广大青光眼医生的认可
。它的主要优势在于引起结膜充血
、眶周病变等副作用的发生率低;能增加视乳头的血流灌注
,对于晚期青光眼患者具有重要意义;对NTG患者的降压效果和反应性优于其它PG类药物;国外已上市不含防腐剂的单剂量包装
,对于需长期用药的青光眼患者是一个很好的福音
。相信随着临床医生用药经验的积累
,其优越性会得到进一步体现
。